图5 无疫情vs.疫情影响下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测算 数据来源:Wind,万博新经济研究院 从投资来看,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未走出2010年以来的下行趋势,房地产投资增速逐渐走平,1-11月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增长6.8%,增速比1—10月份提高0.5个百分点,但距离去年同期10.2的增速还有相当差距。
我们不必过于担心政府杠杆率的暂时上升。资金分配不是央行所能做的事情。
这样的话,经济增长速度就会下降,而且会形成恶性循环。根据政府的宣布,到目前为止,中国创造了超过1000万个就业岗位,这个目标现在已经实现了。】 进入 余永定 的专栏 进入专题: 财政政策 货币政策 。现在日本国债占GDP的比例是250%,没人谈论财政危机,相反,日本政府还在增加财政支持。也就是说,只有在实现了5.4%的名义GDP增长率时,2020年财政收入才会达到21万亿元。
我们现在谈的是宏观调控,谈的是短期问题。我完全不相信任何关于中国潜在经济增速的计算。随着经济增长和计划生育政策的推行,中国的人口红利开始耗竭。
本文原载于《社会科学战线》2020年第12期 进入 赵燕菁 的专栏 进入专题: 国内国际双循环 经济改革 新发展格局 。中国经济是否会因此内卷化和再次闭关锁国正成为一种普遍的担心。随着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医保和社保制度会对养儿防老这种人格化的养老产品产生替代效应,年轻人口成为一种社会公共产品。如果我们不能正确理解外循环在中国经济增长中的真实作用,对内循环的恐惧就不会消除,正确的内循环策略也就无从谈起。
在此过程中,一方面,中国通过对外开放形成的外汇占款解决了长期困扰中国的基础货币发行信用不足的问题。尽管中国央行的基础货币(M1)发行仍受制于外贸顺差,但商业银行的衍生货币(M2)却借助土地资本急剧膨胀。
四、资本与市场 在供大于求的经济里,真正决定比赛主场的不是生产而是消费。通过贸易结算和国际直接投资流入的美元生成了基础货币,大幅提升了中国分工水平,使反复爆发的通货膨胀彻底消失。但这一货币生成机制也导致了中国对外币的高度依赖,中国必须有足够的外汇储备才能使本币与外币硬挂钩,一旦美元大规模外流,中国近代史上反复出现的繁荣中断将再次重演。第三,通过信用市场创造内生社会资本。
比中国开放和入世更早、条件更优越和优惠的国家比比皆是,为何这些国家没有取得与中国类似的经济增长?显然,外循环并不能完全解释中国的经济增长。此前的外循环不过是在中美发展差距巨大、分工格局更有利于美国的情况下,中国得以有机会完成的规定动作。针对能源、资源、交通、环境等的使用,向使用主体征收专项资金,并按照一定政策目标建立起相应的返还机制,在一征一返的过程中为政府实现愿景提供有效的激励性政策工具,由于有持续的现金流作为征收专项资金的标的物,因此可以将其抵押生成货币。脱离问题的本质进行争论,既无益于凝聚共识,更不利于制定正确的行动方案。
只要人民币不再依赖于外汇,以人民币计价的资本市场将自然实现开放。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甚至开始通过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一带一路向世界输出资本,使原本互补的资本—劳动全球分工格局遭到破坏。
由此可见,外循环虽为中国带来了分工经济所必需的货币,但同时也将中国锁定在全球分工格局的低端环节。三、内循环的底层架构 一旦外循环经济解体,中国未来势必回归内循环经济。
更重要的是,中美两国之间的分工导致美国的制造业式微,而技术创新与生产实践紧密相关,制造业的衰退会影响技术进步,进而影响美国的军工产业发展,而军工产业是维持美元全球货币地位的重要工具。贸易的网络特征决定了,随着交易范围的扩大,所需货币数量将以更大的比例增加。从长远来看,贫富差距的扩大会影响美国的市场规模,导致原有的驱动国际经济大循环的动能弱化。中国当初被选中参与国际经济大循环的主要原因在于其庞大而廉价的劳动力可与美国的生产要素形成互补。第二,通过发明政策性财政工具增加驱动货币的抵押品。在供大于求的格局下,中国市场势必削弱发达国家市场,特别是美国市场的垄断地位,迫使发达国家为竞争中国市场而展开竞争,全球竞争格局将因此发生扭转。
2.市场规模与财富分配 相对资本创造,巨大的内需对于内循环的形成更加重要。结果直观可见,对外开放全方位地影响了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但其中影响力最大的货币创造却因隐秘而鲜被提及。
由于人民币的应用场景极其广泛,一旦人民币与美元脱钩,对美元所造成的冲击会比多数人的预估大得多,无序超发的美元可能突然供大于求,世界货币体系无预警解体的风险会因此增加。相对而言,改革带来的流通货币增加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往往由于前者过于耀眼而被遮蔽,远未获得与前者同等的关注和理解。
事实上,国际经济大循环理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远超出了实现资源全球配置的最初设想,它深刻地塑造了中国现代经济的底层架构——中国的基础货币生成机制。一旦外资无法进入,虽然中国国内的资本市场可以保持主场之利,但却不可能成为全球资本参与竞技的奥运会。
其中,产品的种类取决于发明和创新,在这一环节中,资本起决定作用——资本充裕的一方获得的资本价格更低,能够支持更长周期、更大风险的投资,进而把固定成本压到最低。随后,这一被归纳为两头在外,大进大出的构想被中央纳入沿海发展战略。真正为经济高速增长提供内部动力的是1989年始于深圳且1992年向全国推广的城市土地有偿使用制度,这一金融制度后期被冠以土地财政之名,通过以土地为信用的抵押贷款为随后的经济增长创造巨额的流通货币,显著促进了中国经济增长。其实,从流通货币的角度来看,引致这一拐点的改革出现得更早。
纵观中国历史,只要经济发展进入开放周期,就会出现大规模顺差,与能够互通有无的商品贸易相比,中国对货币似乎有着永不餍足的嗜求。一方面,巨大的增量财富流向与资本有关的产业。
再如,针对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产生的负向冲击,很多人认为是积极的财政政策把中国经济带回高速增长,但实际上真正起到关键作用的是与之前的土地财政一脉相承的1998年的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大量沉淀资本经此途径进入市场,不仅构成了房地产市场最初的资本来源,且通过房地产抵押贷款源源不断地创造流通货币,彻底解决了长期困扰中国经济增长的内生货币不足的问题。央行发债(或通过国家开发银行发债)投入长周期、低收益、无风险以及具有垄断性质的基础设施项目,并以其收入付息。
二是取决于内部市场是否大于外部市场,同时要兼顾一个经济体所处的发展阶段、外部选择和主要矛盾,相应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也会体现出多重复合的面貌。不是退出国际比赛,而是通过增设主场参加更高维度的比赛。
原本两头在外的外循环中的一头——资本开始摆脱对外依赖。央行发行(或购买)以中央政府财政作为背书的国债,中央政府财政的自由现金流部分要确保利息偿付。实际上,社会总财富是公共财富和私人财富之和。显然,收税的范围越广,市场上所需要的美元就越多。
根据斯密—杨格定理,分工与市场规模存在相互创造的动态关系。公与私的关系,类似于路和车的关系,路越好,因为车不同而对财富差距造成的影响就越小。
即使技术暂时落后,资本和市场的领先者最终将实现追赶。中国在资本阶梯上的迅速攀升使美国通过美债—美元融资的商业模式难以为继,国际力量对比呈现趋势性变迁。
如果在全球化背景下把产业链进行拆分和空间重组,这一两难问题就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得到解决——外包低收入就业岗位,将制造成本压到最低。从中国来看,中国国内劳动力和资本状况都发生了历史性变化,中国原有经济发展战略也必须做出相应调整。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